云縣綠色田園新希望
——云縣農業綜合開發助力農村振興
云縣耕地面積80萬畝,其中水田僅14萬畝。農耕的整體情況是旱地多、水田少,梯田多、平田少,坡地多、平地少,大部分耕地坡度在5度至35度之間,耕作不便,水利化程度低。為推進農業發展,十二五期間云縣列入了云南省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隨著脫貧攻堅進程的加快,2016年進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行列,全縣農業發展迎來的新的轉機。經過兩年脫貧攻堅苦戰,云縣脫貧出列已進入省級評審階段,在決戰決勝的關鍵期,云縣又一批高標準的農田建設儲備項目相繼進入省級、國家級計劃盤子。
云縣幸福鎮肥美的田園。
田園的希望來自項目的高標準
云縣幸福鎮是全縣熱區土地資源最為集中的農業大鎮,6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面積幾乎達到沿海人口稠密區域一個縣的面積,農業綜合開發的項目集中實施,起到了推動全縣咖啡、蔗糖、堅果產業的效應,從2014年開始,成為滇西南臨滄市的熱帶經濟作物大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實施的重點村慢遮,該村原有4.25平方千米區域的“剝蝕地貌”,項目實施以前,山越來越禿,地越來越瘦。通過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輔之于國土整治,1200萬元的項目投資,加上群眾投工投勞,使400多公傾坡地全部成為梯地,并配套了“三面光”的水澆渠系。目前,地塊上所有的咖啡和澳洲堅果全面投產,經濟與生態效益全面顯現。村黨支部書記總結說,這是慢遮村“剝蝕地貌”上的綠色銀行。村干部同村民算了一筆賬,治理出來的6000多畝耕地,周邊生態良好,澆灌條件改善,每畝收益超過4000元計,年產值將超過2000萬元,僅增收部分3年就可以超過項目資金的投入,國家的項目投資成為片區農業經濟持續增長的巨大推力。由于項目實施效益的累積,幸福鎮為臨滄市成為了全國最大澳洲堅果產出地做出了突出貢獻。農業開發項目的實施,其建設的投入高,實現了效益的永續化。改變田園面貌,扶持農業發展,拉動農民增收,“扶”的效果普惠農民。
田園的吸引來自產出的高效益
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作用不僅僅是治山治水、治田治地,而是新時期農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和基礎性工程。在云縣,土地耕種面積最大、復種指數最高的年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包產到戶之初,那時的農民是窮怕了、餓怕了,耪田種地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但廣種薄收的低效益解決的僅僅是吃飽的問題,之后隨著全國性的務工大軍涌向內地、涌向沿海,拋荒土地的現象時有發生。在國家對土地、對農業投入不斷加大的情況下,一些外出務工的農民開始思考自身長遠的未來,于是,“外出務工長見識,回鄉耪田再創業”的理念使部分村民回歸鄉里。云縣愛華鎮水磨村,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田塊上,村民率先向人均萬元純收入的目標發起了沖刺,成為全縣農民“土里刨金”的樣板,成為臨滄市8縣區冬季農業開發樣板。在高效農業開發中,村民首創大田換土栽培法,即用大型載重車輛到淤積的河灘上運黑油沙改造中低產田,填40厘米厚的耕作層,種植優質高產洋芋,創出最高洋芋單產4.8噸。千畝連片的冬季洋芋多年來平均畝產3.8噸以上,其單產和產值創全省最好水平,年產量保持在8000噸左右,產值超過2000萬元。僅此一項,村民人均毛收入就超過萬元。
時下,凡是國家財政投資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項目區域,尤其是高標準農田建設地塊,其種植作物的選擇、精耕細作程度均實現了一種質的飛躍。土地的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對農民、尤其是對青年農民的吸引力加大,農村振興重現端倪。
“春江水暖鴨先知”,云縣新興的農村電商率先捕捉到云縣農業綜合開發成果的商機。云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從省級項目到國家級項目,開發成果開始顯現,而具有高附加值的農產品要真正變成商品,成為農民的錢袋子,還需要借力新的經營模式。云縣一位大學生創業者注冊了 “阿壽哥” 電商品牌,他所創辦的云縣信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把大批山區農民的致富門路與外部大市場緊緊聯系在一起。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的堅果、新鮮果蔬、野生蜂蜜,尤其是大宗的中藥材,迅速通過 “阿壽哥” 網上推介,外地商家看樣訂貨,于是,云縣特色農產品源源不斷從云南深山走向內地城市。公司辦起來了,“阿壽哥”與農民的距離更近了,在對云縣農業綜合開發的農產品調查中,他看到了項目區種植中藥材的潛力,于是,在“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中,他的公司與漫灣鎮草子地村和大寨鎮慢賴村兩個村簽訂了精準扶貧協議書,通過網絡銷售,云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的中藥材龍膽草、龍膽草籽、滇黃精、滇黃精種苗、滇重樓、伸筋草、續斷形成規模;農產品土蜂蜜、老樹茶、葛根粉、蕨根粉、芭蕉芋粉、魔芋、魔芋片、苦蕎等產品給農民致富帶來了豐厚的回報。農業綜合開放聯姻電商,電商促農民增收,已成為云縣農業開放的又一亮點。
云縣幸福鎮美麗鄉村。
同一田園看今昔
云縣進入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行列以來,首個項目是茂蘭鎮安樂村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此項目投資雖然僅525萬元,但對這個地處山區的小村來說,如此一次性的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屬于建國以來前所未有,農民為之歡欣鼓舞。在項目引水渠測設工地,村民中有壯勞力為測設技術人員開路扛儀器,有老村民燒水送茶,村民不斷贊嘆“黨的光輝照安樂”。項目竣工驗收結果,取水壩、田間橋涵數量在設計基礎上有新的增加,其原因就是村民參與面廣,投工投勞積極性高,把項目真正當作自己的事來做。究其原因,就是該村歷史以來的生產條件太差,村民對改變現狀的要求迫切。據云縣舊志記載:“挨羅箐(現安樂村),兩山高夾、溪水亂流、路道一線、泥濘險巇、藤蘿障日、午似黃昏、陡生寒氣”,F在的安樂村已成為云縣美麗田園和美麗村莊示范點,成為臨滄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參觀點。時下,勤勞的安樂村民正在用辛勤的勞作構建自己更加美好的生活。
農村振興在希望的田野上
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投入側重渠道和機耕道路的建設,但效果往往體現在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實際效益上,體現在農民對土地增加投入的熱情上。走進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重點投入的幸福鎮幸福村,最奪人眼球莫過于高標準建設的水田和流過村中那條潺潺的小溪。走進幸福鎮丙鳳村,人們完全可以從村民那種沒有任何掩飾的笑容里感受當代農民的幸福。村中的小溪或寬或窄、或急或緩,水草青青、卵石凈潔。林、田、路、水改變了模樣,肥沃平整的田疇、“三面光”排灌渠系、環繞田園的機耕道、經濟林果作行道樹,鄉村、田園一派生機。一批多年外出打工的青年,看到國家對農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看著逐漸老去的父輩們對土地的鐘愛和辛勤的付出,尤其嘗到高標準農田一年可以三熟的效益的甜頭,他們終于結束了外出的漂泊,讓希望重新回歸于田園。村民小組長張天虎的切身感受是:“一個高標準的農田建設項目,往往收回了一批外出打工者迷茫的心!
丙鳳村在農業綜合開發的2012年以前的幾十年間,民居幾十年一貫制的模樣就是土坯小瓦屋,村內趕牲口的大路晴天一路灰,雨天一路畜糞一路泥,村民溫飽即安的舊觀念阻礙了發展,而這種觀念終于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促動下得以打破,全村252戶1207人,按照田園道路通暢化,經濟支撐產業化,民居住房特色化,人畜飲水安全化,村寨環境生態化的美麗家園目標,短短5年,山還是那座山,但已被澳洲堅果林木覆蓋;水還是那道水,但排灌暢了;田還是那片田,但一年三熟(水稻、再生稻、小麥)加上三茬蔬菜,水田的產出更高了;路還是那條路,但“硬化”通暢筆直了。全自然村村莊道路、排水溝、電網、村民活動場所、公廁、垃圾池、亮化、綠化等配套設施整體建成,村民的人居環境實現了質的提升。村民自豪地說,幾十年前就談縮小城鄉差距,現在變成的現實。村民的生活條件甚至好于城里的干部職工。生活在美麗的家園里的丙鳳村民,感恩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的好政策,農村振興是我們農民的愿景。
隨著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深入人心,云縣的基層干部和廣大村民認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康氖钦咭I,靠的是產業支撐,廣大農民群眾也熱切期望著國家對農業綜合開發投入的力度不斷加大。(完)(吳逵峰)
?
上一篇:鳳慶多樣化法律服務滿足群眾需求
下一篇:臨滄云縣跑出產業發展加速度
- 臨滄云縣跑出產業發展加速度01-27
- 云縣農村電商勇闖市場助農脫貧12-24
- 楚雄州補齊短板建設綠色宜居家園12-24
- 大理壯大產業綠色發展12-17
- 希望花開山溝溝12-17
- 保山龍陵描繪綠色發展新畫卷12-17